电视频道 >> 美好下隐藏隐忧 OLED电视将何去何从

美好下隐藏隐忧 OLED电视将何去何从

口碑家电网  2012/12/31 10:07:49
分享到:

    (口碑家电网-2012-12-31) 几个月前,索尼对OLED电视的态度还是讳莫如深,它曾计划今年推出27英寸OLED电视,但被取消了。OLED真的离我们太远了吗?

就在人们猜测索尼对OLED到底抱着怎样的取舍态度时,最近,一份“索尼2010-2011年内部官方资料”透露,OLED电视再次被列入索尼的新品计划中,号称“ZX”系列。索尼于2007年推出11英寸的“XEL-1OLED电视,也是全球首台OLED电视。索尼对OLED投入重金,也因此被描述成,“错过液晶而豪赌OLED的一家电视厂家”。

看似不错的现状

OLED折服的电视厂家,不止索尼一家,三星、LG、夏普、先锋、三菱电机都是OLED的拥趸,其中三星一直是OLED面板出货量最大的企业。在索尼透露内部资料的前几天,LG全球同步上架了15英寸OLED电视。LG甚至坚定地表示,2011年将会推出30英寸OLED电视,2012年推出40英寸OLED电视产品。这家公司同时还预测,到2016年,OLED面板的价格会与液晶面板售价保持一致,OLED将会得到全面普及。DisplaySearch也给予乐观的估计:全球OLED产值将从2008年的6亿美元,按每年33%复合增长率成长,到2016年,整体产值将达到62亿美元。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自发光的显示技术。与液晶技术相比,OLED具备面板厚度更薄(薄至1毫米)、对比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更节能(功耗不到液晶的2/5)、更轻(重量不到液晶的1/3)的特点,而且不存在可视角度的问题。

更超前的预期是,未来的OLED显示屏可以折叠、弯曲,甚至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挂在墙上或者装在口袋里,也可以镶嵌到你的衣服上,不显示时和衣服融为一体。所以,OLED的应用市场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几乎被公认为是液晶的直接替代者。

不过,相对于液晶显示技术,OLED并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良品率较低、成本高、很难实现大尺寸等。这很像液晶的初始阶段,投入就像无底洞,回报却遥遥无期。

在国外电视巨头的眼里,OLED的绽放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对于在显示领域总是亦步亦趋跟在后面的中国显示产业来说,OLED的发展将不止是时间问题,还有最需要解决的产业化抉择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推出任何OLED电视,也缺乏有实力的带头企业,彩电厂家中仅长虹开始建设小尺寸量产线。整体来看,产业整合力量明显欠缺。此时就需要大企业的果断抉择。

维信诺公司创始人邱勇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依靠自主技术建设一个全球领先的显示产业

中国彩电厂家在做什么呢?1116日,TCL宣布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双方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建立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据了解,创维也正积极与LG展开谈判,意欲投资到LG在广州的面板生产线。

中国在建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就已多达7条。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在未来的几年里,电视市场还是液晶的天下。据DisplaySearch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达1.27亿台,较2008年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236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19%,预计2012年全球销量将达到1.88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届时中国市场份额将达21%,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消费市场。

就像创维集团CEO张学斌所说,“我们不可能为了未来,放弃现在。”所谓未来,他指的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比如OLED

对中国彩电厂家来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创维一年的销售收入约50亿元,如果将其10%的收入用到研发投入中(这几乎已是最大值),那么也只有5亿元。要知道,建立一条8.5代线需要的资金是250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日韩企业的大规模收入占尽了便宜,比如三星去年的收入达960亿美元,10%就是96亿美元。

即便如此,中国对“未来显示技术”的追求并未裹足不前。2008年,有两条OLED小尺寸面板量产线在中国推进:维信诺公司与昆山政府合作建立的生产线在10月实现投产;长虹收购韩国ORIONOLED公司之后耗资7.05亿元的生产线在成都破土动工。长虹的方式,与当初台湾友达进军液晶面板生产的方式,极为相似,都是通过收购完成技术的基础积累(友达收购的是IBM一家液晶公司)。事实证明,如果处理得当,这种方式,是可以成功的。

维信诺公司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即脱胎于高校,然后成立公司,自己寻找投资,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始艰难的产业化历程。维信诺公司的创始人是清华大学邱勇教授,他还是国家“十一五”86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13年前,邱勇果断地选择了OLED产业。他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依靠自主技术建设一个全球领先的显示产业,而不是像显像管、液晶因为核心技术缺失那样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目前,中国在OLED技术水平上已逐渐缩小了与日韩企业的差距。从技术角度来看,OLED分为PMOLEDAMOLED,前者即无源OLED,只能做成4英寸以下的小尺寸OLED面板,中国现有的生产线均为此种OLED;后者即有源OLED,理论上可以做任意大的彩色OLED面板。

三星最早的PMOLED生产线建立于1998年,这比中国早了10年。不过,在AMOLED上,中国将缩小与其的时间差距。据了解,在扩充产能和发展双面显示、透明显示等创新技术及产品提升PMOLED生产线竞争力的同时,维信诺已开始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AMOLED技术,并将在2~3年内建成AMOLED中试线和4.5代量产线,实现12英寸以下OLED面板的批量生产。

这意味着,与三星今年投产的4.5代线相比,中国的AMOLED将只落后三星2年时间(三星今年初投产4.5代线)。长虹的AMOLED时间表与此几乎相同;彩虹公司、佛山中显公司也正计划建立多条AMOLED面板生产线。OLED面板的投产,说明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并未卡壳,这与液晶不同。在OLED未来的柔性显示(即可卷曲)和照明方面,中国有可能超过国外企业。维信诺目前已是国际上少有的几家可以制备OLED柔性显示器件照明器件的单位,并正在进行OLED照明技术和产业布局以实现成为国际上最早实现OLED照明产品商业化的企业之一的规划。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是OLED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其中测试标准的制定就是由中国承担,邱勇还是该测试标准小组的组长。而在液晶产业中,中国一直与标准无缘。长虹也表示,三星、LG等国外公司在量产AMOLED面板上开始逐渐倾向于采用长虹的专利技术——金属诱导多晶硅技术。

乐观的估计是,OLED将可能改变中国显示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从“只有下游终端制造,没有上游核心技术”(液晶就是典型的案例),变成了“上下游通吃的垂直产业链”。

尽管局面看似乐观,但依然蕴含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风险。液晶面板的量产时间(2011),会不会就是OLED开始火的时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现在投入的高世代线都将是未来OLED的祭品。而单靠几家企业的支撑,中国OLED的产业化道路会不会难以为继?看似不错的中国显示产业现状,事实上隐藏着很多隐忧。

抉择时刻

“在生产大尺寸面板时,我们不可能两个人抬着那么大的玻璃(面板都是从玻璃上切取下来的,面板尺寸越大、所需玻璃越大),把它放到操作台上,那样会碎的!我们必须有吊车、真空吸盘、机械手,而这些设备都需要花高价购买。”维信诺副总裁吴延德有点激动,在他看来,维信诺已积累了很好的技术和生产基础,但大尺寸生产线的投入与PMOLED相比大大增加,这需要政府及各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按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维信诺的营收以及来自外部的资金支持,也不过是接近亿元的规模,这与OLED动辄几十亿美元的投入相比,还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如果一个新兴行业缺乏势力强大的龙头企业,那产业链建立的速度和规模无疑也会受到影响。  

来源:慧聪家电网

标签
隐藏隐忧
OLED
电视
发布:平凡   作者:慧聪家电网
分享到:
喜欢人数(0)
下一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整合营销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站点地图|口碑家电网 |家电派社区

商务合作:010-85865106-8003 频道合作:QQ:1476374124 编辑邮箱:edit@eapad.cn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电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57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