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持续亏损 “液晶之父”走向陨落
曾经,全球第一台液晶电视、液晶显示计算机以及液晶摄录像机均出自被称为“液晶之父”的夏普之手。当你看到夏普在2012年CES消费电子展上用一个85寸液晶大屏展示的画面时,你会相信,液晶电视依然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然而,在经历过2011年的严重亏损后,夏普2012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夏普发布报告称,在2012年上半财年亏损共计3875.8亿日元(约合48.4亿美元)。看到如此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曾经如此辉煌的“液晶之父”,你到底怎么了?
百年老企身处退市风潮
2012年正值日本夏普公司成立100周年,原本是个喜庆之年,可此时的夏普却经历着百年来最大的危机。夏普2011财年亏损3760亿日元,2012上半财年亏损3875.8亿日元,预估2012年财年净亏损将达4500亿日元,连续的亏损导致夏普的资金流十分脆弱。
另外,在未来的12个月时间里,夏普即将到期的短期债务达到7060亿日元,而夏普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仅为2180亿日元,资不抵债,令夏普陷入困境。无奈之下,2012年9月,夏普申请退出日本名古屋、福冈和札幌的证交所。
“垃圾级别”的信用评级
持续亏损所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市值的缩水。从2012年3月末至今,夏普的股价已累计缩水超过3/4,10月12日更跌破200日元达到1971年以来的最低价142日元。更雪上加霜的是,企业信用评级的剧烈下降,11月2日,夏普被惠誉连降6级,直接被降为垃圾级别。靠发债等直接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已十分困难。
与鸿海合作陷入僵局
为了寻求资金支付巨额债务,2012年3月27日,夏普把自己9.871%的股份作价669.1亿日元卖给了台湾的鸿海集团,后者也因此成为夏普最大的单一股东。鸿海集团还将以660亿日元入股夏普十代线工厂37.6%的股权,并获得十代线一半产能。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原本这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却因8月夏普股价大跌而突生变数。鸿海集团希望借夏普股价低迷之际压价入股并获得超过10%的股权,以此谋求在夏普董事会的一席之地,从而达到可分享夏普最引以为傲的IGZO技术之目的。但是,夏普并不愿意让步,导致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重组改制积极融资
在与鸿海集团谈判陷入僵局以后,夏普积极向本土银行进行融资。为说服银行进行贷款,夏普计划进行裁员、出售海外工厂等手段进行改制重组,并承诺争取2012年10月起的六个月改善经营状况,逐步实现盈利,计划2013年财年扭亏为盈。日前,夏普获得本土银行的支持,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将向夏普发放3600亿日元贷款。直到此时,夏普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但以后的路该如何走,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夏普关注比例呈下降走势
据ZDC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1-10月夏普的关注比例呈下降走势。10月关注比例已跌破一成,仅为9.5%,而与此同时,三星的关注比例却突破两成达到20.6%,两者的差距由1月夏普领先0.6%拉大到10月三星反超11.1%。
对于夏普关注比例的持续走低及企业连续亏损的状况,ZDC分析师认为,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并引发核电站爆炸。由此引发的电力短缺以及部分生产线停产给夏普及众日本家电厂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二是日元的升值。从2003年到现在,日元升值了45%左右,而韩元在2003-2007年间平稳贬值,仅在2008年急速升值后现在又恢复到2003年相当水平,这让包括夏普和索尼在内的日系家电品牌在全球市场与三星等韩系品牌的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三是企业自身的战略错误。在全球电视需求放缓、欧美电子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夏普却不重视亚洲等新兴市场。另外,夏普将大量的资金与生产线投入高端技术,在高端产品没有市场的形势下导致生产线停工,出现资金紧张。
四是中国品牌本土品牌的迅速崛起。经过多年来的潜心发展,以海信、创维、TCL等品牌为主的国产液晶电视厂商不仅掌握了核心科技,强化了体系建设,还有对家电服务的日臻完善,形成了各自的品牌效应。